Friday, June 08, 2007

屬於愛情的城市:<巴黎我愛你>


提起巴黎,映入眼簾的是什麼?時尚、貴婦、艾菲爾鐵塔 、塞納河畔的咖啡館?還是羅浮宮蒙娜麗莎的微笑?世人愛的是巴黎的浪漫與風華,但是,如果巴黎不再優雅,不再美麗,你/妳還是會愛她嗎?

最近溫哥華西區一家老戲院舉辦了一場小型的法國電影節,從七月初開始一連兩個星期放映一部雅俗共賞的法語片“Paris Je T’aime”<巴黎我愛你>,這部片曾經受邀在去年的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擔任閉幕片,獲得相當的迴響。由20位來自世界各地知名的導演,以巴黎城市為背景,愛情為主題,每個人拍上一段五分鐘的短片,由巴黎的18個行政區域,組成18個愛情詩篇。

巴黎適合熱戀的年輕人,適合對她有無限憧憬幻影的觀眾,但是除了小資階級在談情說愛之外,其實巴黎古往今來有著不曾停歇的種族和階級衝突。在這部片當中,有幾位導演巧妙地著墨了這塊被人遺忘的角落:像拍過<中央車站>的巴西導演Walter Salles在他鏡頭中的巴黎<16區>卻鋪陳了貧富在種族、社會階級間的差異。片中一名南美移民女子,天未亮走過滿是有色人種的貧民區,把自己的孩子托嬰,接著再搭車轉去一個高級地區的幽雅公寓,照顧富裕女主人的嬰兒。短短的片子,畫面簡單到只有女主角的臉龐,身影,對著嬰兒(鏡頭後)清唱的兒歌,和女主人的畫外音,但是藉著城市空間的對比,人群膚色的差異,唱歌的表情,拍出了巴黎的隱痛。別忘了巴黎有貧民區,別忘了巴黎的有色人種。



談到愛情,我最喜歡片中幾個導演的神來之手。像拍<12區:巴士底>的導演Isabel Coixet,便是藉著一件妻子的紅外套,寫盡夫妻之間的貌合神離、背叛、內疚、盡釋前嫌到對方撒手西歸。主角的獨白與音樂搭配起來的節奏感,譜出一段非常巴黎情調的電影抒情曲。

曾經執導<羅拉快跑>的德國導演Tom Tykwen拍出<10區:聖丹尼>年輕愛情的開始到結束。一個到巴黎圓星夢的美國女孩(娜塔莉波曼飾)和法國視障青年的夏日戀情。延續導演一貫快速風格化的敘事方式和實驗性的影像風格,交代戀人之間相識、相愛、疏離到結束的過程,看不見的戀人,卻透過巴黎的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人群,運用聲音的呢喃,發展愛情,突破了浪漫小品的框架,也看到了創意性。



Alexander Payne執導的<14區:蒙梭利公園>描繪一個美國中年單身女性,隻身來到巴黎,用著濃厚英語口音的法語獨白,演出獨腳戲。鏡頭跟隨她觀光的腳步,緩緩道出主角藍領的背景和孤獨的生活,異鄉人對異地的陌生,對照自我的悲涼。但是生活的一切可以重來,一切的起點可以從異地的生活開始,主角在與自我的對話與靜默的空氣中,愛上了巴黎。

浮世繪的巴黎讓人的想像飛揚起來,每段詩篇般的影像都讓人回味那個既浪漫又多重身份的大城市,也讓人回味每一段愛情的點點星光。

Labels:

Friday, June 01, 2007

新一代的香港電影教父:杜琪峰之<放逐>




要說香港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王家衛自成一格的影像美學之外,杜琪峰的黑幫電影應該算是我每年必看的港片代表,他去年角逐威尼斯和多倫多國際影展的近作<放逐>,堪稱是杜琪峰近年來風格集大成之作,從氣派、場面調度到運鏡,具有難得一見的大器與成熟風範,坐上香港新一代教父電影首席導演的位子一點都不為過。

<放逐>延續杜氏的黑社會風格,講的是江湖的拼殺與兄弟的義氣,他把七年前拍<槍火>的演員們原班人馬全找回來:吳鎮宇、黃秋生、林雪、張耀陽,外加一個張家輝,任達華和任賢齊分別客串黑道大哥和黃金掮客。故事的時空背景放在1999年澳門回歸的前七十二小時,為了解決一個金盆洗手的殺手(張家輝飾),黑道大哥(任達華飾)派出黃秋生和林雪前去追殺,另一頭卻跳出了兄弟吳鎮宇與張耀陽前往保護,一陣快狠準的火拼之後,觀眾才瞭解到他們五人其實是從小一塊長大的伙伴,兩派火拼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為了念及兄弟舊情,大家決定先一塊幹宗大買賣幫張家輝妻女安家再來解決殺與不殺的問題。因此原本殺氣騰騰的現場,頓時擺桌開飯,笑談風聲,兄弟闊別,個個在槍口下求生存,情義強挺竟在一念之間,無論是男性情誼或是節奏宛如舞蹈般的槍戰場面,導演展現出十足的陽剛氣與黑色幽默。



<放逐>的敘事軸線相當簡單,基本上就是在政權易主的大環境下,黑道社會趁機擴大勢力範圍,山雨欲來風滿樓,江湖小人物往右站,還是往左站,全憑自己的主子,而不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政治環境的不確定,也讓戲裡五個主人翁,不管是開著從小熟悉的雞籠車,還是偷來的別克跑車,五個人受迫於現實環境的險惡,總是不知何去何從。「現在去哪?」「不知道!」「丟錢幣決定吧…」成了戲裡關鍵性的雙關語,也成了五人亡命不歸路的開始,小人物對照大環境,讓一部純粹刺激視覺感官的黑幫警匪片,添加了政權回歸前「末代政治」的心情寫照。


杜琪峰在香港電影圈不算新人了,三十幾年前從無線電視台起家,一路到自己組公司拍電影,不管是商業還是藝術,不管是浪漫愛情還是警匪槍戰,他都能導,可以說是類型相當多元寬廣的創作人。他的風格成熟期來得較晚,七年前的<槍火>算是他風格收成的一部代表作,該片為他奪得了香港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的雙料導演寶座,緊接著隨著九七回歸,香港電影大環境急轉直下,大牌導演一一出走好萊塢,杜琪峰卻在這個時候開創了自己的電影公司,咬緊牙關,馬不停蹄地繼續拍片,從類型黑幫片<槍火>、<暗花>、<暗戰>,到輕喜劇<瘦身男女>、<孤男寡女>,冶商業和藝術於一爐,企圖在不同類型片中開拓電影技法,也為十年後的香港本色電影殺出沒落的重圍。杜琪峰本人就像他拍的片子,堅守崗位,勇往直前,講情重義。在他的黑幫系列電影裡,看得出他外冷內熱的性格,電影中兄弟間肝膽相照的那口氣,也是他長年來對香港電影的不離不棄。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