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4, 2009

美哉國土:公路電影「練習曲」

電影的力量有時不止在觀影的那一瞬間,有時候,「反芻」的後勁更讓人措手不及,感念影像的懾人,與現實的瞬間交錯,有時竟成了昨是今非的孤鳴。


最近因籌備今年台灣文化節的台灣影展(8/27-8/30 Vancity Theatre),有機會再看陳懷恩導演的「練習曲」,表面上這是描述一個聽障大學生獨自進行單車環島旅行的劇情片,事實上是綜合導演長年來對台灣土地的人文紀錄觀察:從南台灣開始,經東台灣乃至北台灣,途中偶遇單車騎士、衝浪男孩、立陶宛女孩、魔幻劇組、失業歐巴桑、素人雕塑家、老家阿公阿嬤等各色人物故事的切片。故事軸線有些鬆散,但是絲毫不妨礙該片對台灣土地的真情書寫。



攝影出身的陳懷恩,拍下了當時台灣最真實的面貌,從海天一色、鄉野古厝到廢棄電廠,土地結合人情,用細緻的影像找回了樸質、美麗、令人驚豔的台灣記憶。

但是,最近再重看「練習曲」,原本怡然動人的景物卻成了心痛的印記。

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傍晚霞暉褪盡,海潮拍岸的層層浪濤聲,當字幕打出「第一天,台東,太麻里」時,我的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

我想到的是這幾天新聞畫面不斷重演的颱風災難畫面,「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家園,太麻里為首的幾個村落早已柔腸寸斷,記憶中的那個迎著晚風,靜靜地佇立在台東海岸的太麻里,依然美麗嗎?故事裡的那個素人老雕塑家和他的妻子,是否安然無恙?

無獨有偶地,導演在鏡頭裡透過男主角偶遇的另一位單車騎士黃建和的話,道出了隱憂:「一直以來,我們都相信人定勝天,為了和老天多要一些,往往付出的代價更大」「海岸線嚴重侵蝕,讓台灣變得越來越瘦,我們的國土正在慢慢地消失…。」重看這些畫面和對話,一句一景,彷彿警世的暮鼓晨鐘。


事實上,鏡頭裡單車騎士路經的台11線、彰化農庄、雲林漁塭和高雄一帶,都在風災的肆虐下成了水鄉澤國,原本鏡頭裡的實相,似乎成了幻影,但對疼惜台灣這塊土地的人而言,卻成了心底最堅實的原動力。

美麗的畫面不會就此消逝。


島嶼人民強大的生命力終究會讓土地重建,但土地復育需要人對大自然的謙卑,就像接近結尾時男主角回到老家,跟著阿公參加萬人媽祖遶境的心境。看著男女老少、善男信女、有的摟著孩子、有的拖著殘疾的身子,懷著希望,三跪九叩、進香祈福,這一幕幕感動了一旁的單車年輕人,也彷彿讓他領略了這塊土地歷經過的滄海桑田,然而信念的驅使終究會讓人走出一條新生的道路。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