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05, 2009

擺盪在虛與實的快感:「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明星的光采在於把現實化作夢工廠,演員的功力在於刻畫人物的深度。那麼明星演明星自己呢?是還原到一般人你我的高度,還是裝模作樣地演出符合影迷認知的公眾形象?這倒是個有趣的多重辯證。

演員演自己,美國導演Spike Jonze執導的.「Being John Malkovich」,主角約翰馬可維奇的自我詮釋,是我看過最飽滿,充滿驚奇的演出。

台灣影壇演而優則導的「豆導」-鈕承澤,也在他自編自導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裡盡情揮灑,堪稱「大膽掏出自己」,以仿記錄片的形式,揭露影劇圈狗屁倒灶的情色與黑暗,真真假假,隨著主角們的逼真登場,不但讓觀眾不自覺陷入虛實難辨的模糊地帶,也充分滿足鏡頭背後延伸的窺伺快感。

首先片名就讓人長到以為是那部古惑仔港片,一點都不賣高調,然後就是鈕承澤自己演自己,幾乎還原當時觀眾認知的影劇圈裡的那個「豆子」:一個看起來很屌,很紅的偶像劇導演,想盡辦法拍出自己的第一部電影。

靠著天花亂墜的嘴皮,天馬行空的本事,他野心大得很,藉電影嘲諷台灣政治、媒體、八卦,比如要去摘立委邱毅的假髮、開車衝撞總統府,鏡頭還煞有其事地做起街訪,有模有樣的「Macumentary」。直到情節轉變到導演自己的無能為力,為了籌錢拍片,他喝酒、吸毒、和黑道稱兄道弟、還差點拉了女明星丁寧作買春交易…,背叛自己女友,和女友的好朋友上床、還被八卦媒體拍到「車陣一夜情」、同居女友憤而分手,最後落得情感人生破產,根本就是個唱高調的王八蛋。

這難道是台灣電影圈的真實內幕嗎?看著豆子在戲裡三句髒話,五句一串國罵、酒店辣妹玩3P、嗑白粉、黑道介入,熟悉台灣影劇圈的人看了都會會心一笑,寫實基礎相當紮實,圈內人很難否認。但到後來鈕承澤聽了心理治療師的話,決定把過去一串荒唐背叛史全盤脫出,一場和女友(張鈞甯)鬧翻的分手戲,情緒崩潰、淚水決提的逼真程度又讓觀眾咋舌,衝突的高潮已經分不清是真是假了,此刻才是故事的最高境界,導演的真本事,讓現實和戲劇合而為一。

鈕承澤其實不是第一次演自己,十年前陳國富的「徵婚啟事」,他就客串「鈕承澤」,在戲裡對劉若英真情告白(事實上當時圈內也傳出他追求劉若英),雖然只是幾分鐘的客串,但形式與創意十足,頗有畫龍點睛之效。


這回豆子的自揭瘡疤,既生猛又徹底,不論對演員或是創作者來說,都是一次「置於死地而後生」的表演形式,逼自己自宮,不是大破就是大立。

然而電影最真誠的地方莫不點醒觀眾,在創作者的心靈深處,彷彿在揭露一個心境還很像小孩(或者想永遠停留在小孩階段)的彼得潘,在面對40歲的中年關卡,外表似乎很有成就,但是生命的很多東西崩解了,不能再逃避了。於是傷痕累累的他直視自己,拆掉假面具,還原真我,再重新開始。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