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的愛:貝多芬「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下)音樂家故事系列
「永遠的愛人」好幾個暴力鏡頭描繪了樂聖貝多芬內在的衝突:例如他到弟弟家中尋找樂譜手稿不成,懷疑被私藏,不管已罹患肺病臥床的弟弟當著家人面前隨即一頓痛歐,打到他當場吐血。
他在旅館久候永遠的愛人不至,瘋狂憤怒地搗毀家具,還把一張椅子從二樓的玻璃窗扔出。
終身未婚的貝多芬,在弟弟病死後爭奪姪子卡爾的扶養權,和弟媳進行了好幾場官司,他刻意要栽培卡爾成為第二個貝多芬,卡爾受不了他的壓力獨自帶了酒和手槍,到城郊的一座廢棄的城牆邊,把自己灌醉然後自盡。
電影的音軌此時響起「第七號交響曲」如泣如訴的第二樂章,畫面交叉著老貝多芬和辛德勒焦急地尋人,以及半醉含淚的卡爾,用槍指著太陽穴並跳下城牆。就在管弦樂宛如嚎啕大哭的強奏中,槍聲響起,成了全片最令人心碎的一刻。
貝多芬對弟媳近乎不近人情的精神凌虐,令人費解,為什麼?電影中神秘的面紗就此揭開,正因為「永遠的愛人」至是貝多芬的弟媳喬安娜,姪子卡爾正是貝多芬的親生兒子,電影更據此推論,貝多芬偉大的第九號交響曲「快樂頌」的背後,也和永遠的愛人有關。
影像透徹地表達出樂聖內心的痛苦、掙扎與超越,當時貝多芬完成第九號交響曲時,他已經完全聽不見,登台預演時導致秩序大亂,他依舊堅持在舞台上背對著聽眾指揮。公演時,畫面是樂團在演奏樂器,導演頓時讓音樂靜默,讓觀眾進入貝多芬耳聾的世界--只聽到自己脈搏的聲音,和一片空無的耳鳴。當全曲演奏完畢,眾人如癡如醉的呼喊和如雷的掌聲,貝多芬卻毫無知覺,經過演奏者的提醒,他才轉了身,看到眾人的表情,含淚答禮。
樂聖雖然已經聽不見他自己的創作,「第九號交響曲」卻譜出了真正的心靈樂章。這位世出的音樂家一生在絕望和困頓中搏鬥,天賦異稟卻被上天剝奪聆聽天籟的能力,自毀的性格摧毀他所有的人際關係,他像個被社會放逐的獨孤老人。但到了第九號交響曲,他卻把一生的衝突和糾葛,提升化解為簡單純樸的「快樂頌」。
難以忘記電影畫面詮釋「第九交響曲」終樂章的合唱片段--貝多芬酗酒暴力的父親回家拿著鞭子上樓,小貝多芬從樓梯攀爬逃走,在樹林中飛跑,最後躺在小溪上,仰望群星,讓自己與夜空合而為一。該幕拉高了作為樂聖追求精神超越的音樂厚度,將音符和人生的衝突性合而為一,自由前進到不受拘束的形式,也撫平了觀眾震懾於音樂巨人面對排山倒海的命運試煉,最終醞釀出細膩、豐厚、充滿和平安詳的天之籟。(本文作者范琪偉,欲閱讀相關文章,請點閱部落格“賽璐璐咖啡
Labels: 音樂家故事系列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