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06, 2009

「誰殺了我們的孩子」:汶川大地震紀錄片首度在溫問世



本屆新亞洲電影節有一部特別的作品值得一談,那是中國導演潘劍林紀錄四川大地震慘痛情景的紀實電影「誰殺了我們的孩子」,在汶川大地震週年紀念即將到來時刻,回顧作品顯得格外具有省思意義。

去年5月12日,四川發生8級大地震,造成八萬人死亡,近38萬人受傷的慘劇,當時進入災區拍攝的紀錄片工作者不少,但潘劍林卻搶在地震發生第六天衝入災區拍攝,躲過官方的防堵,記錄不少第一手消息,同時也針對中國普遍存在的黑心危樓問題作了最快速的反映和探討,堪稱是一部相當具批判和獨立精神的川震紀實調查報告。

導演深入的災區位於四川青川縣木魚鎮,走進木魚中學,那裡全校學生將近1千人,地震發生時,木魚中學一幢三層樓宿舍完全倒塌,當時裡頭有800多名學生在裡頭睡午覺,根據官方數字統計,有286名學生喪生。但鏡頭裡卻有許多聲音質疑死亡人數應該直逼500人。

鏡頭所到之處,殘屋破瓦,撫摸著照片、聲聲喚兒的母親,停不住的眼淚。潘劍林將鏡頭對準了遇難學生家長、老師、救災人員和當地的官員,用一連串的訪問、精準緊湊的剪接、拋出災後暴露的種種問題。

鏡頭中,人們最大的遺憾和憤怒在,「為什麼學生會死這麼多人?」腐敗官僚底下產生的豆腐渣違建工程是最大的劊子手;另外宿舍門也懷疑被上鎖,因為靠近門附近竟找到成堆的遺骸,甚至有些孩子的手還握在門把上;武警部隊進駐之後為了防疫情擴大,在沒有事先通知的情況下將已經被家長掩埋的遺體再挖開重埋,引起災民二度情緒潰提…,觀影過程有不少令人心碎鼻酸的鏡頭,許多受災居民自然流露的情感,讓人震懾於紀錄片捕捉真實一剎那的痛楚。

從災情發生的第一個禮拜到後來幾個月,潘劍林在災區蹲點,見證許多人性的弱點,包括紅十字醫療人員恐懼傳染病流行自行撤退、官方中央電視台拍攝人員要待在帳棚裡的受災學童唱國歌「製造」報喜不報憂的鏡頭,當憤怒的家長衝進帳棚上前抗議之際卻關機走人,此時潘劍林的鏡頭才要開始,儘管中國政府破例對川震災情消息採取開放的態度,災後重建的態度和反省才是鏡頭亟欲捕捉的真相。

潘劍林是中國這幾年崛起的一位獨立製片導演,之前他是一位律師,很難想像他甘願放棄高薪白領的生活,執著苦行僧式的紀錄片拍攝工作,但幾年下來成果卻也豐碩。他曾經拍過紀錄片「新娘」、「回家」、「夜未央」等作品,得過不少國際獎項。2004年他帶著自己的劇情片「早安北京」來到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參展,結果獲得贏得龍虎獎單元的評審團獎。

「誰殺了我們的孩子」後製過程也發生不少風波,影片曾經被中國官員扣留,但所幸他留了備份,並且去年在未知會官方情形下自行攜片出外參加韓國釜山等影展,目的是希望更多人看到這部片,瞭解天災底下事情的真相。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