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愛情的城市:<巴黎我愛你>
提起巴黎,映入眼簾的是什麼?時尚、貴婦、艾菲爾鐵塔 、塞納河畔的咖啡館?還是羅浮宮蒙娜麗莎的微笑?世人愛的是巴黎的浪漫與風華,但是,如果巴黎不再優雅,不再美麗,你/妳還是會愛她嗎?
最近溫哥華西區一家老戲院舉辦了一場小型的法國電影節,從七月初開始一連兩個星期放映一部雅俗共賞的法語片“Paris Je T’aime”<巴黎我愛你>,這部片曾經受邀在去年的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擔任閉幕片,獲得相當的迴響。由20位來自世界各地知名的導演,以巴黎城市為背景,愛情為主題,每個人拍上一段五分鐘的短片,由巴黎的18個行政區域,組成18個愛情詩篇。
巴黎適合熱戀的年輕人,適合對她有無限憧憬幻影的觀眾,但是除了小資階級在談情說愛之外,其實巴黎古往今來有著不曾停歇的種族和階級衝突。在這部片當中,有幾位導演巧妙地著墨了這塊被人遺忘的角落:像拍過<中央車站>的巴西導演Walter Salles在他鏡頭中的巴黎<16區>卻鋪陳了貧富在種族、社會階級間的差異。片中一名南美移民女子,天未亮走過滿是有色人種的貧民區,把自己的孩子托嬰,接著再搭車轉去一個高級地區的幽雅公寓,照顧富裕女主人的嬰兒。短短的片子,畫面簡單到只有女主角的臉龐,身影,對著嬰兒(鏡頭後)清唱的兒歌,和女主人的畫外音,但是藉著城市空間的對比,人群膚色的差異,唱歌的表情,拍出了巴黎的隱痛。別忘了巴黎有貧民區,別忘了巴黎的有色人種。
談到愛情,我最喜歡片中幾個導演的神來之手。像拍<12區:巴士底>的導演Isabel Coixet,便是藉著一件妻子的紅外套,寫盡夫妻之間的貌合神離、背叛、內疚、盡釋前嫌到對方撒手西歸。主角的獨白與音樂搭配起來的節奏感,譜出一段非常巴黎情調的電影抒情曲。
曾經執導<羅拉快跑>的德國導演Tom Tykwen拍出<10區:聖丹尼>年輕愛情的開始到結束。一個到巴黎圓星夢的美國女孩(娜塔莉波曼飾)和法國視障青年的夏日戀情。延續導演一貫快速風格化的敘事方式和實驗性的影像風格,交代戀人之間相識、相愛、疏離到結束的過程,看不見的戀人,卻透過巴黎的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人群,運用聲音的呢喃,發展愛情,突破了浪漫小品的框架,也看到了創意性。
Alexander Payne執導的<14區:蒙梭利公園>描繪一個美國中年單身女性,隻身來到巴黎,用著濃厚英語口音的法語獨白,演出獨腳戲。鏡頭跟隨她觀光的腳步,緩緩道出主角藍領的背景和孤獨的生活,異鄉人對異地的陌生,對照自我的悲涼。但是生活的一切可以重來,一切的起點可以從異地的生活開始,主角在與自我的對話與靜默的空氣中,愛上了巴黎。
浮世繪的巴黎讓人的想像飛揚起來,每段詩篇般的影像都讓人回味那個既浪漫又多重身份的大城市,也讓人回味每一段愛情的點點星光。
Labels: 電影筆記、法國電影
2 Comments:
我也要去巴黎~~~!!! *粉紅愛心*
Hi! there,
粉有水準的blog喔!
真是一如以往!
我是舊語喔!
嘿嘿!
來我的blog就知我是誰啦! ^^*
http://blog.sina.com.tw/daiyun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