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5, 2007

從喜劇片看台式搞笑與庶民文化



最近一連看了兩部台產的喜劇片 <十七歲的天空>和<國士無雙>,這兩部片是長久低迷的台灣電影工業在這兩年異軍突起,賣座告捷的作品,不僅捧紅了楊祐寧、Duncan、金勤、阿Ken、葉弈君等不少影視新人,也讓人再度燃起對國片商業類型的討論,剛好這兩部片,都是出自同一組創作團隊的聯合製作,她們是導演陳映蓉,製片葉育萍和李耀華。

好巧不巧,他們都是女生,葉育萍還是UBC電影系畢業回流到台灣找工作的高材生。三個人都是初生之犢,四年前第一次拍片,沒有人看好,因為是初生之犢,所以沒什麼好失去的,因為都是六七年級生,所以過程要好玩。

他們的第一號實驗品<十七歲的天空>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同志片,有別於同志片的刻板印象,他們這三個女生,要把同志片給人悲情、情慾的邊緣形象洗去,重新打造一個通俗、陽光、搞笑的偶像版。尤其是導演陳映蓉,初執導演筒才二十三歲,剛剛從台灣元智大學畢業沒多久,電影經驗:零,同志經驗更是…零。但從零開始的過程,彷彿童話故事裡仙女棒效應,這部片在歷經克難的籌資,幕前幕後幾乎都是新人的摸索過程,三十天沒有休工的拍攝期,三百萬台幣的拍攝成本,一百萬的行銷預算,第一號實驗品的結果是:台灣全島票房超過八百萬(不包括海外賣埠版權費收益),成本收益率高達200%,足足賺了一倍。小兵立大功之後讓三個女生興奮地再下一城,2006年同樣的幕後組合再拍第二號實驗品<國士無雙>,胃口養大,野心也變狂,陳映蓉第二部就挑戰技術難度極高的警匪動作片,實驗結果則是:1500萬成本,票房回收將近1200萬,小賠二成五,但三個女生創下的喜劇片品牌已經在年輕族群間打響了名號。

論兩部片帶給市場和評論界的啟示,<十七歲的天空>和<國士無雙>的確發揮了最大的娛樂效果:刻意的惡搞(KUSO)劇情和通篇冷笑話的台詞,創造了一種新世紀的台式笑料。例如<十七歲的天空>裡剛從南部鄉下北上的男主角小天(楊祐寧飾演),被同窗兼室友小宇(金勤飾演)發現自己依舊是處男,而刻意設計”台北…水電工”到家裡色誘,當”水電工”三個字脫口而出,觀眾立刻爆出一陣陣狂笑!為什麼這麼好笑?大概只有台灣人才懂得。




<國士無雙>則更把台灣社會怪現狀像是電話詐騙、貪官污吏、媒體亂象給拼貼到電影劇情上頭。搞笑方式從年輕人愛玩的冷笑話、周星馳無厘頭的表演方式到成龍式的警匪打鬥,一一俱足。一幕電視女主播張知其(葉弈君飾演)和冒牌企業家吳樂極(楊祐寧飾演)在電梯間一開一關地互飆台詞”死透了”的遊戲,更是讓人不禁莞爾。

演員的俊俏臉蛋和憨傻喜感的表演方式也是陳映蓉打造她喜劇品牌的一大特色。<十七歲的天空>裡頭雖然沒有女演員,但從男一號到男十號,都是讓畫面極好看的帥哥型角色。<國士無雙>有美女天心、劉羿君,或警(李振冬)或匪(楊祐寧、金勤、阿Ken),不管是街頭打鬥或是諜對諜的國標舞名流宴會,畫面永遠保持偶像劇俊男美女的色相標準。

就嚴肅的評論標準而言,我很懷疑這兩部片是否會引起六年級以上族群的共鳴,除了劇情被充斥的笑話塞滿而顯得的單薄之外,敘事結構更因為過度拼貼(偶像劇、社會事件、幾個似曾相識的橋段)而顯得破碎不完整,風格益發顯得凌亂,很多想要探討的社會現象都是淺嚐即止,流於媚俗。

喜劇品牌的建立需要天賦,也需要耐力。我為這群熱情有創意的電影主創伙伴急欲突破台灣電影衰象而擦出的青春火花而擊掌叫好,但如何在品牌背後注入源頭活水,不致讓觀眾哈哈大笑一個半小時之後,隔天完全忘記電影要表達的是什麼,可能是票房好看之餘,企圖深耕電影土壤的創作者們要長久努力的目標。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