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9, 2006

VIFF 2006 光影聚焦系列十 :Tony Rayns 告別溫哥華

穿梭在國際電影節的場合中,不論規模,不論時程,明星、觀眾、電影人,永遠是影展聚光燈的主角。大一點的國際影壇盛會像坎城、柏林、威尼斯等級,大牌好萊塢明星的光環總是少不了;要不就純粹在商言商,例如東岸的多倫多影展,向來就是各國製片人、片商每年固定報到的大本營。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的定位呢?就像她的城市性格:年輕,嘗鮮,鼓勵小本創新。在這裡,電影與觀眾的關係很親密。大排長龍等的是買票進場看電影,而不是等明星簽名;電影節主席可能這一場就坐在你身邊和你談剛看完的電影;散場後意猶未盡,不吐不快,導演和演員可能就站在戲院外隨時候教。

長年觀察影展的常客,可能會發現亞洲電影單元的場子,總是有一位身材高高胖胖,帶著眼睛,頂上兩光的中年白人男子穿梭期間。燈光亮起,他總是手執麥克風,風度翩翩地主持Q&A;燈光一暗,他便如一般觀眾一樣,安安靜靜地欣賞片子,有時,你會不經意發現他隱身在散場後人來人往的戲院前頭,默默傾聽觀眾”民意”。(別小看他,除了說得一口倫敦腔的英語之外,他可是聽得懂國、粵、韓、日等多種語言!)這位深藏不露的大叔,其實就是亞洲(東亞)單元的策展人- Tony Rayns(東尼萊恩)。

風水輪流轉,這幾年世界各大影展興起亞洲熱,中國風,溫哥華不是唯一強調亞洲觀點的電影節,但溫哥華絕對是早早起步的先驅者。龍虎獎的濫觴,其實要歸功於Tony Rayns的”特殊”喜好。

時光回溯到1989年,影展主席Alan Franey邀請他策劃亞洲電影單元,Tony Rayns直言討厭好萊塢和商業片,口味偏重非主流,印度的寶萊塢顯然不受他青睞,反而是中、港、臺、日、韓,以及近期的東南亞獨立製片,才是他經年累月跑埠選片的重心。



Tony Rayns是英國電影雜誌Sight and Sound主筆,知名影評人,也是亞洲電影通,他尤其對中國(華語)電影有無比的狂熱。八零年代開始,港台興起本土新電影運動,由於Tony Rayns的推波助瀾,使得當年的港台電影健將被介紹到西方影壇,也開始了台灣新電影的國際影展路線。論私交,他和許多中港台導演都是歷久彌堅的好朋友,楊德昌二十多年前拍<光陰的故事>時就結識Tony Rayns,楊德昌的系列作品,他是英語世界中最好的解讀者;當蔡明亮還是電視劇導播,一部<海角天涯>,讓Tony Rayns驚為天人,從此也造就蔡明亮日後的國際電影聲望;他一路研究香港電影,許鞍華、關錦鵬、王家衛的發跡,皆受到他的鼓舞;陳凱歌打開與西方世界窗口的<黃土地>,也是他獨具慧眼為文推介,進而引發多個國際影展的重視。其他像日本的北野武、韓國的洪善秀、中國的賈樟柯等當今亞洲國際級導演,當年都是藉著溫哥華影展的競賽單元”龍虎獎”(Dragons & Tigers),帶進了門,站上世界舞台。

十八年的光景,如今,這位亞洲電影評論家在今年的龍虎獎頒獎典禮上,正式宣佈退休了。公開場合上,他用一貫的英式幽默說:”歲數大了,半年時間亞洲走透透,挺累人的!”。言語上說得輕鬆自在,但當影展主席Alan Franey讀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公開贈別,還是讓這位平常拘謹嚴肅,有時還會在影展場合,為藝術表達自由所呈現的情色和禁忌話題挺身捍衛的電影人情緒澎湃,當場激動地淚如雨下,讓人看到一個從年輕時就寫電影,辦影展,數十年熱情不減,至今耳順之年,自願交棒承傳。對電影的熱愛,令人感佩。

少了東尼萊恩的溫哥華電影節,或許蕭規曹隨,或許有年輕一代的新方向,目前尚未得知,但藝術節的表達形式是自由的,這位筆鋒犀利,博學多智的電影界老將,的確把亞洲電影的種子灑向世界影壇,如今開花結果,也樹立了獨立電影實驗精神的典範。(全系列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