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09, 2006

政治電影的勝利,從英國導演Ken Loach坎城摘金談起


        今年的坎城影展創了不少紀錄:香港導演王家衛以第一位華人導演的身份擔任評審團主席,這位”墨鏡導演”也史無前例地用國語在國際電影節上發聲;第一次,坎城一口氣產生了六位影后,五位影帝,大爆媒體冷門,大會連獎座都來不及趕製。今年的金棕櫚大獎<吹過麥田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雖然不是選前的大熱門,但是執導演筒的肯洛區(Ken Loach)卻是坎城電影節的常客,他過去曾經八度入圍競賽,八度敗壘,今年他已屆七十高齡之姿,再度叩關,金棕櫚終於到手。這位老當益壯的電影人面對世界媒體,揚起他的獎座,高呼:”這是政治電影的一次勝利!” “電影不只是爆米花的附屬品!”

        我看電影不見得會吃爆米花,但我卻不排斥看爆米花電影,肯洛區在得獎時的大聲疾言,不知是會吸引還是相反地趕走他的戲院觀眾,這很難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肯洛區的電影是當你拿著爆米花可樂進戲院時,會遭他的死忠影迷白眼,或者看完後你發現原本以為可口的零食,卻也沒心情吃光。相信他在2006坎城金棕櫚獎的新作,更是將現實政治與電影歷史事件貼合再加以批判的作者電影。

         坦白說,我還蠻喜歡從電影中挖掘政治事件的。出生英格蘭的左派電影大師肯洛區尤其啟蒙我對政治電影的觀影經驗。第一次接受他的震撼教育是在十年前,那時我還是個除了一腔熱血之外一無所有的英國留學生,趁著暑假搭火車到北方的愛丁堡電影節朝聖,當時坐在黑暗的觀眾席,觀賞的是他1995年拍的<以祖國之名(Land and Freedom)>,片中描述1930年時發生的西班牙內戰,一個來自利物浦的失業勞工青年,為了抒發內心滿腔的不滿,遠赴西班牙前線,打一場左派革命的戰爭,在沙場上,他目睹倒在血泊中的戰友呼喊哀嚎,徘徊在家鄉未婚妻的呼喚和前線戰友的生死與共,在生死一線間,他選擇了理想,再度投奔到烽火線和新愛人的懷抱….。當年坐在黑暗的電影院角落,被影像震攝住的我,來不及收斂情緒,就被乍起的戲院燈光驚擾,我看到了肯洛區自己拿了張木椅子,逕自走上銀幕前台,拿起麥克風,”自動自發”地開始他和影迷的Q & A時間,沒有排場,沒有大導演架子,幾個按內不住澎湃情緒的影迷,逕自站起身鼓掌表達致敬,他害羞靦腆的反應,像個親切又多話的鄰家大叔。

        肯洛區的電影很政治,這一點他自己從來不否認,而且終身力行。今年這部<吹過麥田的風>,他藉著1920年代愛爾蘭人追求獨立,不惜與強大的英國打一場強弱懸殊的戰爭,片中以一對兄弟在戰場上的悲慘遭遇,控訴英國政府的帝國強權政治。他切入的主題向來單刀直入,講話也不留餘地,他喻古諷今,在舞台上直接點出反英、反美、反伊拉克戰爭的訴求,在電影裡,他的鏡頭帶著透解人世的詩意和對人性的悲憫。肯洛區這個月即將度過他七十歲的生日,知命之年,鬥志依舊,兩鬢霜白,老而彌堅。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