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FF中國熱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簡稱VIFF)一向是喜歡看藝術片的本地觀眾每年朝聖之地,當然我也不例外。移民至今的七年光陰,幾乎每年夏秋交接之際,像是進行一種特別的儀式般,我總是想盡辦法擠出時間,狂看電影,密集採訪,紮紮實實地把自己浸在影展裡頭兩個禮拜。
這種每年固定的「膜拜」,彷彿像是一場自我與創作者的心靈對話。當燈光暗下,銀幕上開始出現光影,我覺得自己便敞開了心,開始探索電影導演們想要表達的影像,符號與話語。七年如一日,在客居楓葉國的忙碌與掙扎當中,這竟成了一種創意的自我探索和豐厚的自我累積。
我對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的好感不僅因為自己是在地人,「老王賣瓜說瓜甜」而已,事實上,過去幾年的時間曾經因工作的關係造訪過不少的世界級影展:坎城、柏林、奧斯卡、威尼斯、東京。溫哥華和這些一哥一姐級的國際電影節比較起來,的確是矮人一截。大牌明星幾乎不會來,大導演經常在趕行程。但是,對於愛看電影的影迷而言,溫哥華可以說是最舒服,最自在,對影人與影迷來說都是最友善的電影盛會。 不只一位從台灣或者中國的參展導演,曾異口同聲地稱讚影展的辦事效率,影迷的友善親切。這裡雖然不會出現簇湧布萊德彼特的人潮和尖叫聲,但電影創作者和影迷可以如此接近,近到Q&A的時間結束了還移到街上續攤再聊。電影主席到重量級的選片人就像電影院的票務人員,老是藏身在人來人往的觀眾群中,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看的是影迷對電影的立即反應,聽的是創作者與觀者交頭接耳的激盪。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在這二十幾年來一點一滴地累積自己的規模與實力,她其實是最早定位自己路線的北美影展,除了每年不遺餘力地推動「加拿大影像」,大量讓加拿大本國電影曝光之外,她也頗具前瞻性的眼光,二十年前開始便專門經營當時的冷僻路線:「東亞電影」(包括中國、香港、台灣、日韓和東南亞的獨立製片),設立標榜年輕新血的「龍虎獎」(Dragons & Tigers Award)尤其是華語電影新導演,不管是大陸第六代的賈璋柯、張揚,港台幾位導演新秀,幾乎都是從溫哥華發跡的.
這幾年全球興起大陸熱,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也不落人後,幾年前就陸續挖掘了不少年輕的大陸電影導演和作品,以前衛與藝術電影為主軸,今年剛好亞洲選片人換角,由多倫多的電影學者Shelly Kraicer接手,Kraicer 精通中國電影,這幾年長居中國,更是說得一口流利的國語.因為他個人的研究路線和喜好,今年的中國電影片量堪稱箇中之冠,一口氣邀請了二十部以上的中國電影,包括現在在威尼斯參加競賽的<太陽照常升起>,另外包括賈璋柯的<無用>,張揚的<回家>和多部入圍龍虎獎的競賽片.台灣和香港也盛邀包括李安的新片<色戒>,杜琪峰的<神探>,姑且不論影展路線刻意走中國熱是否在票房上也會引發相同的效應,但對於華語觀眾而言,今年幾部華語大片光臨,不僅強化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與華語電影的緊密連結,也讓溫哥華真的成了不折不扣的亞太門戶.喜歡看電影的朋友,準備好了九月底的影展饗宴了嗎?
Labels: 2007溫哥華國際電影節VIFF
2 Comments:
想問
怎麼樣可以得到更多有關Shelly kraicer
的相關資料呢?
Hi dear,
Envy you the festival gold digger... hehe... I'm in Dong Bei now, writing and editing... getting busy...
you take care...
julie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